12月13日下午15点,南京大学文学院汪正龙教授于知新楼A座906教室作题为“跨学科叙事学研究问题与争论”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我院副院长、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杨建刚教授主持,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清玉教授参加,众多师生前来聆听。
首先,汪正龙教授从“跨学科叙事的形成机制”切入,提出跨学科叙事学研究的基本做法是放大叙事的边界,把文学性的一些范畴推衍到其他学科当中去,凸显故事、情节、隐喻、虚构、文类等文学性因素的作用范围,很大程度上是把叙事理解为讲故事。跨学科叙事是把历史、宗教典籍、新闻等都视为叙事文本。保罗•利科把历史视为一种叙事,认为历史与文学拥有相近的叙事结构并且都伴随着语像的营造。海登•怀特受结构主义思潮及语言学转向的影响,把历史当作一种文学,并且强调情节编排在历史叙事中的作用,后来他称这种过程为比喻或“转义”。
进而,汪正龙教授就“跨学科叙事学研究中的‘学科’界限”问题出发,阐述跨学科叙事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界限、跟文学叙事不同的方面。阿瑟•丹图说,历史叙事在本质上是不完整的。海登•怀特与安克斯密特则否认历史叙事与经验实在的指称关系,将之归结为语言表达问题。历史编纂类似于文学创作,修辞描述与实在之间不可分离。所以怀特认为小说家与历史学家的目的是相同的,二者都希望提供一幅有关实在的语言图像。安克斯密特主张应当从美学的角度看待历史编纂,认为“表征之外无他物”。因此,汪正龙教授认为跨学科叙事跟文学的虚构的叙事不同,而是具有某种规定性。
最后,汪正龙教授提出虽然跨学科叙事如火如荼,但也有很大的争论。争论之一是关于叙事的真假问题。阿瑟•丹图认为历史叙事追求解释与预测的平衡,非历史性的语言在语义上是无时间性的。安克斯密特回避了叙事的真假问题,他用 “表征“来表示指称落空后历史实在的“到场”。另一个争论是要不要坚持叙事学研究早先的元理论立场、要不要重建新的叙事理论范式?我们原来关于叙事学的框架是从文学里面提炼出来的,但是取之于文学的叙事观念,在和其他学科的叙事研究进行对接的时候会产生一些龃龉或者矛盾。因此,虽然跨学科叙事研究革新了叙事的观念,开辟了不少新的研究领域,但也面临着理论重建问题。
杨建刚教授代表师生对汪正龙教授的精彩演讲表示感谢。在互动环节中,现场同学就“如何理解叙事和阐释之间的关系”等问题积极提问,汪正龙教授一一耐心解答,现场交流氛围十分活跃。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