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4日,“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历史发展与当代前景”学术研讨会在济南南郊宾馆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中国文艺评论(山东大学)基地主办,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师范大学、齐鲁师范学院等院校的二十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开幕式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曹成竹副教授主持。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评论(浙江大学)基地主任王杰教授,山东省比较文学学会副秘书长、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光教授,山东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杨建刚教授先后致辞。王杰教授回顾了上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发展境遇、《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创刊背景以及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与发展历程,并代表中华美学学会马克思主义美学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当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中心预祝本次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上半场发言由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清玉教授主持。浙江大学哲学学院王杰教授运用审美人类学的方法,考察了文学艺术方面的“延安经验”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和“世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贡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范玉刚教授探讨了新时代文艺繁荣发展的三个审美转向,并阐述了其理论内涵和价值导向作用。南京大学文学院汪正龙教授考察了21 世纪欧美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重新创造”与思想“征用”,并介绍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及其著作。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李龙教授认为,马克思审美现代性批判的思想,是政治批判、宗教批判和资本批判之外的第四批判,并分析了其理论内涵和价值意义。山东大学文学院杨建刚教授探讨了审美在中国近代“启蒙”和“救亡”主题中的两条路径及其转换的内在逻辑。
大会下半场发言由《东岳论丛》王源编审主持,范玉刚教授负责评议。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孙丽君教授阐释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理论渊源和基本理念。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杨光教授论述了阿多诺“Mimēsis”(摹仿)的辩证法思想及其理论意义。盐城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周晓燕教授探讨了欧文·潘诺夫斯基的艺术理论思想。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李红春教授论述了作为一种新唯物主义阅读观的衍射阅读模式。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柴焰教授探讨了韩炳哲关于中国山寨现象和“超文化”理论的思考。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韩清玉教授阐释了吕荧文艺美学思想的四大特征,即现实性、战斗性、时代性和人民性。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存远副教授认为“吕荧美学”体现了一种典型的、而非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形态。齐鲁师范学院文学与历史文化学院侯方锋副教授论述了海登·怀特对马克思的历史思想所进行的言辞模型分析。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博士后、助理研究员邱跃强探讨了延安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话语形成过程及其所吸收的理论资源。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王小强副教授分析了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到唯物主义转向之后的人民观思想及其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刘娟老师比较了菲利普·拉古-拉巴特的“摹型”论与雅克•朗西埃的“歧见”论的异同点。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孙晓娣探讨了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所提出的“信息方式”等观点对数字审美活动研究的启示。范玉刚教授认为各位学者的发言都具有十分明确的问题意识和价值追求,体现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的一种“新意识”。
会议闭幕式由杨建刚教授主持,王杰教授做总结发言。王杰教授感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等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辛苦付出,认为与会学者的发言议题集中、视角多元、问题前沿,本次会议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学术研究以及马美专委会的工作开展,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